.

吉卫民族小学特色民族课后服务传承中华传统

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华声在线6月23日讯(通讯员麻长军)为把“双减”政策落到实处,湘西州花垣县吉卫民族小学积极开展课后服务,打造民族文化课程,构建了“课后辅导+兴趣特长”层级递进的多元课后服务体系,开设了体育、美术、音乐、民族舞蹈、朗诵、书法、苗鼓、舞狮等多个丰富多彩的才艺兴趣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努力发扬民族传统。其中,苗鼓和苗族舞狮课程是学校最具民族特色的课后兴趣课程。

  苗鼓是苗家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最具有舞蹈特色,是音乐、舞蹈的完美结合。由于苗族文化、历史与审美的因素,苗鼓舞通过叙事性的表演方式,构成了湘西苗族鼓乐的独特个性。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舞蹈动作,再现了湘西苗族人民生活、劳动的图画,可以说它是一幅湘西苗族人的历史画卷。每当年节之际,苗族群众都会打出“年鼓”“喜庆鼓”“坐堂鼓”“邀请鼓”“迎宾鼓”“拜客鼓”“拦路鼓”等来欢庆节日。

  为做好非遗文化传承,宣扬苗族传统文化,让青少年了解和学习优秀的苗族民族文化,结合本地和本校实际情况,学校决定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苗鼓课程。同时,派出爱好苗鼓的龙庭婷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到宋庆愿、梁二来两位师傅那里学习,每天晚上6点30至8点30准时在花垣县边城广场学习,至今已学会花鼓、撼山鼓、蚩尤鼓等八套鼓。根据学校安排,龙庭婷利用周一至周五课后服务时间,每节课教授一两个动作,带领学生们感受苗鼓的动作美,如今已教授五套苗鼓动作。

  苗鼓动作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苗族人干农活的场景,有的动作代表着春天插秧的情景,有的动作代表着秋天农民丰收割稻的情景,课堂上,龙庭婷讲解苗鼓动作的来源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到苗族文化是十分富有生活气息的,教育学生要学习苗族祖辈们的勤劳。学习苗鼓不仅让学生强身健体,还能提高民族自豪感,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会以舞狮来助兴。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苗族舞狮在湘西苗族地区最为盛行,是苗族广大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每逢“春节”“四月八”“赶秋”等重大节庆期间,湘西苗区都要在某村某寨举行庆祝活动。

  为了更好地传承苗族舞狮,学校特地聘请吉卫镇优秀苗族文化传承者——吴涵来学校教授苗族舞狮。他主要从湘西苗族舞狮的历史沿革和现实意义,以及苗族舞狮的风格特点来讲解湘西苗族舞狮的发展意义,进一步的把苗族舞狮文化播种到学生的心中。并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带领学生学习苗族舞狮技巧性动作,比如狮子抖毛、狮子滚球、狮子的礼节、狮子睡眠、狮子抢宝、狮子爬桌等。学生被这些苗族舞狮动作深深地吸引了,苗族舞狮课目前是学校兴趣小组中人数最多的。他还给学生传授苗族舞狮中小四方、大四方、五方五位、六方六位的基本传统套路,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苗族舞狮的文化以及舞狮技巧。苗族舞狮离不开打击乐曲,打击乐曲是由锣和钹按照一定的打击节奏敲击而形成的,舞狮动作也是根据不同的打击节奏而变化的。通过苗族舞狮课的开展,学生基本可以自己表演苗族舞狮了,这对于苗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自从学校开展课后服务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为苗族文化的传承洒下了种子,给学生匠造好每一个教育细节,进而提升学生、家长、社会的满意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