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县,达日社会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差,贫困程度十分严重。
那时候,32岁的姜明辉带着新鲜感和一腔热血,以达日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的身份加入这场“战役”。
“刚到单位,我的任务就是做好精准识别。为了把每一笔扶贫资金实实在在地用在贫困户身上,我们结合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方案,编制管理办法,多次进村入户讲政策。忙得脚打后脑勺。本以为识别后工作量能少一些,可谁知是‘一浪还比一浪高’。”
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加班加点对于姜明辉和他的同事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可总有一些状况在他们的意料之外。
那是年10月的一天,为了验收下红科乡达孜村易地搬迁项目,一大早,姜明辉就和局里的司机出发了。没走多远,突然雨雪交加。
“按理说中午就到了,可下午3时多,车还在路上。”山路难行,就在姜明辉心里有些发怵的时候,状况发生了。车子路过一条溪流时突然陷进了泥坑,任凭司机如何操作,依旧纹丝不动。
“我去推车,你再试试。”姜明辉见状赶忙下了车,几经周折,车子越陷越深不说,自己的衣服也被雨雪淋湿。手机没有信号、周边没有牧户、车上没有食物……面对这样的情况,姜明辉和司机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等到了夜里11时多。
“远远看到两三位牧民,我便大声求救。了解情况后他们又找了一些老乡开着车过来帮忙,一番折腾这才把车拖了出来。”等赶到牧民家里时已是凌晨2时。又饿又冷又狼狈的姜明辉坐在火炉旁喝了一碗滚烫的奶茶,这才缓过劲来。
第二天回到单位,想起昨晚的情形姜明辉心里有些后怕。行路难、吃水难……可这样的情况遇到的越多,姜明辉越觉得扶贫工作意义深远,一点也不能马虎、一刻也不能耽误。
时间退回到去年3月的一天,刚刚参加完会议的姜明辉和局长崔保从州上出发、准备赶回县上。走了不到半小时,路上突然下起冰雹。随着冰雹越下越大,车辆有些打滑,路面能见度也逐渐降低。在一个拐弯处,三个人还没回过神来,车子一下就翻进路旁4、5米深的沟,被路边的围栏挡了下来。
不知道过了多久,四脚朝天的姜明辉闻到了一股汽油味。
“完了,车子要爆炸?”可此时,姜明辉、崔保和司机三人发现车门已经变形无法打开。折腾十几分钟后,踹开后备厢才得以逃脱。
“后来我们站在路边大概等了半个多小时才拦下了一辆车赶回县上。路上自己看了看,除了几处擦伤没啥大问题,赶到县上直接去县政府参加扶贫项目推进会了。”
倘若不是脑袋上顶着一个大包,几乎没有人看出姜明辉的异样。
“他这个人就这样,太拼!”面对同事的评价,姜明辉有些不好意思。可当我们的话题从他自己转移到贫困户身上时,这个精干的年轻人一下子来了精神。
“几年干下来,效果十分明显。当初识别时,全县33个村里贫困村有1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去年6个贫困村退出,到了今年年底就能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对于这名时刻奋斗在脱贫一线的干部来说,这组数据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无数场大小会议、是无数次下乡入户、是无数次交心恳谈、是无数个滚烫的脱贫故事。
“肉尕一家原本住在窝赛乡康巴村。没有草山没有牛羊没有住房。精准扶贫开始前,这一家人一直住在帐篷里。后来,为了方便打工和孩子上学,肉尕在县城租了一间房子,虽说拥挤却比过去有了很大改善。”姜明辉口中的肉尕是他的结对帮扶对象,无论是帐篷还是那间狭小的出租房,姜明辉都去过很多次。“今年,通过易地搬迁政策,肉尕一家搬进了县城的丹玛社区,80平方米的新房宽敞明亮。领到钥匙那一天,他高兴得像是过年。”
有些变化在不经意间发生了。
“前两天我去看他们,临走前想留元钱给他,可他怎么都不肯收。他说现在孩子都去上学了,他们两口子打零工每天都有多元的收入。政府建了这么好的房子让他们住,感激都还来不及。以后一定好好挣钱,靠自己脱贫致富。”姜明辉说,哪怕已经过去很久,但肉尕的这番话一直回荡在他的脑海里。
“作为一名扶贫干部,能够参与这场规模浩大的‘战役’我觉得很自豪。有生之年能够完成这样一份工作,是我的荣誉。”说到这,姜明辉目光格外坚定。
就业,让脱贫更有底气
本报记者咸文静
深秋的高原,朔风凛冽,萧瑟一片。走进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城的查毛岭国际酒店,大厅里客人络绎不绝,一派热闹光景。
“收到、收到。”酒店客房部主管三巴一边冲着手里的对讲机麻利地回应着,一边把刚刚入住的几位客人送到了电梯口。
对于32岁的三巴来说,这样的一种工作状态在他过去的生活中是难以想象的。和达日县的大多数农牧民一样,几年前,三巴一家人还居住在离县城几十公里外的德昂乡康隆村。那里气候高寒、交通不便,村民依靠放牧为生。年,为了孩子上学,三巴和媳妇商量着在县城租了间房子安顿下来。
搬到县城,原本贫困的生活变得更加困窘起来,一家五口的生活来源只靠每年1万多元的草补和9千多元的低保金。虽说县城里的务工机会比在村上多,但没有技术的三巴只能到工地上干点粗活,可这份工作一年的上班时间最多只有三四个月。
“去年6月,乡上的干部打电话,问我想不想学门手艺。我一打听,不仅不收学费,只要学得好,就业都不成问题。这不,赶紧报了名。”
就这样,去年下半年,从未上过学的三巴来到了达日县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指导中心,经过仔细了解对比后,选择了酒店服务专业,和来自全县其他乡镇的名贫困户一起开始封闭式培训,并在完成理论学习后,前往西宁市大西门餐饮有限公司跟班实习。
“今年6月20日,我正式到酒店上班了。”对于三巴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被分配到客房部之后,他快速进入角色,分房、打扫卫生、物品管理、布草清洗……每天从早忙到晚。
很快,有着几年务工经验的三巴在小组中脱颖而出,酒店正式营业后没多久,他就当上了客房部的主管。
“这份工作对于我来说,还是充满挑战的,所以必须逼着自己去学习、去了解。”说起现在的生活,三巴认为“自身格局”发生了改变,“搬到县城就不能像以前在村里放羊那样过日子,这份工作给了我融入城市的一个机会。”
贫困户个人素质提升、自身格局扩大。显然,这样的局面是达日县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指导中心负责人兴军所期待的。
“农牧民搬迁进城,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去年6月份中心一成立,我们就马上着手开办培训班。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70%左右的学员文化水平不高,特别是语言交流这一方面,就存在诸多障碍。为了让这些年轻人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我们采用军事化管理,进行封闭式培训,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让他们掌握一门技术。”
兴军告诉记者,去年开班前,中心就做好需求调查,设置酒店客房服务、汽车维修、保洁等课程。为了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开设了实践课程。培训结束后,学员拿到结业证书,县精准扶贫商贸旅游产业园、纯净水公司等扶贫项目和用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实现贫困家庭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跟三巴一样,家住县城阳光小区的依措原来也住在村上。参加培训、南京实习、实现就业……回想这一年来生活的变化,小姑娘仍然有些激动。
“当时培训没让我们交一分钱,吃住都在中心,连生活用品和工作服都是中心免费提供给我们的。学习结束后,又安排我到南京的一家酒店实习,20天时间里了解到了很多我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今年7月,依措在查毛岭酒店找到一份工作,试用期每个月工资为元。
按照计划,今年的培训安排在11月份,有了去年的基础,这一期的报名人数已经增加到人。
“相比去年较为单一的课程设置,今年中心又开设了摩托车维修、电梯维修、美容美发、手工艺制作、服装加工等课程,根据学员自身条件,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兴军说。
(文章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