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扣子时视”。
我们说到“京曼巴”(此后我们就简称作“曼巴”吧)进驻青海果洛之后遇到的粮食匮乏情况,那么后来的条件有没有得到改善呢。
这要从曼巴后来的经历说起。年,他被派往位于西医院放射科进修,一年后年被调回牧区达日县,同医院。
班玛县位于达日县老吉迈东南方向约公里(直线距离),南边紧邻四川,境内的玛可河原始林区与川西高原林区连成一片,群山环绕、气候温和,常有雨水滋润,加上高原的阳光充沛,造就了这里适宜种植粮食和蔬菜的天然条件,像青棵、豌豆、马铃薯、油菜和白菜、萝卜等。大姐(曼巴的大女儿)回忆说平移到旁边的“大武县”,那里连棵树都种不活。相对之前的老吉迈牧区,班玛县提供了可以自己自足的生存条件。
真正开始荒地求生,是从曼巴在这片神奇的小山沟里建立家庭开始。女主人的故事,我会随后讲述。
年刚调到班玛县的时候,只能住帐篷或蒙古包,过了两年57年结婚时住的是木板房(三面木板,只有北面一面是土墙)。由于屋顶没有防水材料,下雨时屋里总是漏水,只能床上吊块大油布遮挡,地上放桶接水;地面呢是三合土,一下雨全成泥汤;后来换到当地民警搬迁留下的土坯房,又过了7年后,直到年左右,才住到砖瓦房。
要知道,班玛县的冬天很冷,生活异常艰苦,主要是没有取暖条件。大姐出生后,就住在木板房里,她回忆说,那时家里开始养鸡,鸡窝都必须挪到家里,为此特意在木板墙上开个洞,让小鸡方便回到屋里的家,不然早被冻死了。就算是屋里,在室外零下二十几度的冬天,也冻得整天缩缩着。水杯里的水如果没倒掉,连杯子都会冻得鼓起来,暖水瓶的塞子也被冻得拔不出来。很难想象这是室内吧。
那个时候,当地没有煤,家里的烧饭、取暖燃料常年是个大难题。而临近的玛可河原始森林,就成了唯一可以得到燃料的地方(玛可河林场,位于班玛县境内,是青海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原始林区,是大渡河的源头,被誉为“果洛小江南”,现已划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很多家在入冬前就从林场拉回板皮做燃料;由于找车去趟数十公里外的林场不容易,要碰上认识的司机师傅去林场拉木料,才能搭车顺便拉些回来,还得自己装车、自己卸车(很辛苦的体力活)。所以家里做饭、取暖的燃料就不够,更多是靠曼巴自己和孩子们去山沟捡干牛粪(可以用作燃烧材料)、砍香柴或捡拾断木(香柴是山上细小的灌木枝,冬天干燥的香柴可以用来引火,自带一种特别的香味),再从五一社(当地的木料加工单位)拉回锯末(做完饭后,锯末可以放到里屋的铁炉子里慢慢燃烧保温),连接外屋一个半人多高的火墙,勉强取暖。直到曼巴调回北京的头几年,家里的板皮燃料才多起来。大姐还记得,医院院子里卸下了粗大的原木,院子里的小孩就会拿着镰刀去刮树皮,拿回家烧火做饭。感叹呀!生活条件差,磨炼得他们很小就知道劳动顾家。
聊到这里,我出现了,我就是这个大家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70年代在这里出生,之后不久因为身体原因送到上海外婆身边,直到父母调回北京之前,又回到班玛县的家生活了一段时间。因此,对于后来用木料作燃料的印象,还是有一些的。记得在阳光暖暖的日子里,经常蹲在地上、扶着锯子的下面一头,帮爸爸锯木头(估计没起啥作用)。爸爸经常需要加工拉回来的木料,便于燃烧时使用。就是把一根根两三米的树杆(直径大约十几二十厘米),先用大锯子锯成每截长短三十厘米左右的木桩,再用斧头劈成几段,最后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屋前房檐下备用。我有时候还在没收拾的木板皮上踩着玩儿,有一次还被钉子扎破了脚。
有了相对好过一点的砖瓦房的新家之后,日子才一天天好转起来。但为了养育孩子,吃的、穿的、用的,当地样样都缺,一大堆的实际生活问题,处处作难。
接下去,我们将一起看看,在这块方寸之地,曼巴一家是怎么从零开始,一步步想办法改善的。
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猜想一下,在那个“出门靠骑马、拉运靠牦牛”的时代,当地没菜、没副食、没调料、没种子……有什么办法解决呢?我们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