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初秋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依然温暖如春,拉毛杰在自家的阳台上惬意地晒着暖阳,喝着奶茶,病情也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
今年23岁的拉毛杰,家住玛沁县大武乡日进村,4年前,拉毛杰就读高中时,被查出患有尿毒症,这对于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查出病情后,拉毛杰休学,开始了治疗之路,医院,病情不见好转,家里的积蓄也花光了。
直到去年,医院进行了肾移植手术,母亲将自己的一个肾移植给了拉毛杰,手术费用达到了万元,这对拉毛杰一家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如何解决这笔钱,拉毛杰的母亲到处借,村上组织募捐了13万元,最后将钱凑齐了,手术非常成功。
做完手术后,依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民政救助、商业保险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万元的手术费得到了报销,为这个普通的牧民家庭减轻了负担。
更可喜的是,危房改造项目中,拉毛杰家被纳入危房改造项目范畴。
年,游牧民定居工程中,拉毛杰家搬进城里,住上了新房子。但是,经过几年,房子已经破旧不堪,去年,政府投入2.5万元,对拉毛杰家的房子进行了翻新,重新铺上地板砖,装上了封闭阳台,屋顶也用彩钢加固,拉毛杰一家又重新住上了新房子。
“如今的惠民政策这么多,我们牧民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等我的病彻底好了后,我还要回去上学考大学,这样才不会辜负帮助过我的好心人,才不会辜负这么多的惠民政策。”拉毛杰眼睛红润地说。
确实如此,牧区的惠民政策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好,住房、教育、医疗等惠民政策落地草原,如同草原上的太阳,照亮着牧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一排排独具特色的二层小楼,家家户户门口悬挂着的党旗国旗迎风飘扬。如果不说,人们绝对想不到这是牧民新居,这里正是达日县岭格社区,是达日县易地搬迁聚集点。
达日县吉迈镇着恰村的才尖,家中6口人,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在村子里,一年的收入来源是政策性收入和替别人放牧,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两个孩子上学不方便、老人看病也不方便。
年底,享受易地搬迁政策的才尖搬到了吉迈镇岭格社区生活,住上了洋气的二层楼房,没有掏一分钱。搬到城里后,才尖成为了片区牧长,一年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才尖不满足于现状,正筹划着学个裁缝,开个小铺面,做藏服来增加收入。
“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上学、通讯、交通、看病方便多了,就业也解决了,没有后顾之忧了,惠民政策涉及到了我们牧民的方方面面。”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中,才尖脸上挂满了幸福的微笑。
和才尖一样享受易地搬迁住上新房子的牧民还有很多,达日县年搬迁户人,年搬迁户人,今年搬迁户人,目前,达日县全部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无房、危房问题。
果洛州将牧民住房问题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全面推进住有所居工程,年棚户区改造的套和今年套房屋正在建设中,从年至今,全州实施了农牧民危房改造套。
走进达日县一期扶贫产业园,来自全县贫困户家庭的个孩子正在接受培训,身着统一迷彩服,齐步走、站军姿、练坐姿,这些基础性训练完成后将因人培训,使每个孩子都掌握一项劳动技能。
今年22岁的依中,家住达日县特合土乡科曲村,家中8口人,依中之下还有5个弟弟。去年,依中考入湖北经济学院,政府一次性奖励补助元现金,这元现金对于依中这个贫困家庭来说是杯水车薪。
依中家中只有父亲一个劳力,且父亲患有高原慢性病,干不了重活,家中又无牲畜,一年的收入主要是依靠草原奖补,依中大学一学期学费、生活费在2万元左右,一学期这么多钱依中一家承担不起,无奈,一学期后依中选择退学,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回家后,县上有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依中就报名参加,前期培训的是纪律意识、团结意识,培训完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所要学习的技能,学完后将有政府提供统一的就业岗位。
“我想去当一名酒店服务员。”依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就业是民生之本,果洛州用足用活政策,通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公开考录、公益性岗位招聘,特岗教师、“青南计划”、选调生、“三支一扶”、高速公路收费员招录等渠道,破解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去年,全州城镇新增就业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5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31万人(次),转移就业劳务收入万元。
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归根结底就是要千方百计提高牧民群众收入,还得要从传统的生态畜牧业入手。
甘德县岗龙乡岗龙村牧民尕三,将自家的50头牛和公顷草场入股到岗龙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尕三和妻子才尼忠又到合作社放牧挤奶,按月发放工资。去年,尕三入股到合作社的牛羊和草山分红了00元,尕三放牧每月元的工资,妻子挤奶每月工资元,算下来,去年一年,尕三家收入最少达到了3万元,其中不包括草原奖补等政策性收入。
岗龙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是果洛州为数不多的实现草山、牛羊%入股的合作社,牧民加入合作社后,解放劳动力的同时,还通过科学化养殖,实现了收入翻番,去年分红万元,户均分红1万元左右。
民生项目不断落地,牧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惠民政策如暖阳,温暖着草原深处的角角落落,温暖着每一户牧民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