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春秋寒暑,这是一路追逐梦想与荣光的里程;
70年栉风沐雨,这是一路谋求自强和繁盛的里程。
今天,这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过往的历史,更有从未停歇依然向前行进的脚步。
70年,紧跟着共和国前行的脚步,高天厚土的青海在几代人的竭力奋斗中书写出世人瞩目、更让我们引以为豪的璀璨华章。基础设施日益改善,夯实了青海奋起赶超的根基。增进各项民生福祉,让青海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在日益改变中,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在“一优两高”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生态保护优先托起了青海大地的蓝天碧水净土;高质量发展让青海的经济社会踏上了如歌的行板;高品质生活使各族群众在摆脱贫困中发出了奔向全面小康的铿锵足音。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新青海正置身江源,面向未来。
今天的西宁市长江路及中心广场北扩绿地广场(年9月25日摄)。本报记者祁国彪摄
中心广场附近河道旧貌。
人民公园旧照。西宁市人民公园供图
如今碧波荡漾人民公园。陈煜摄
如今的西宁北山危岩体下成了风景秀丽的生态公园-北山美丽园(年8月24日摄)。本报记者祁国彪摄
改造前的西宁市北山危岩体下的居民区(年9月13日摄)。本报记者祁国彪摄
上世纪六十年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牧区学校。通讯员杨林收集整理
花土沟镇的中心广场格外宽阔和整洁。通讯员杨林收集整理
钾肥自动化生产车间。
德令哈市高级中学援青教师利用多媒体平台给学生们授课。本报记者苏烽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花土沟基地的地窝子。宋小平摄
上世纪九十年代钾肥生产现场。通讯员杨林收集整理
原二二一厂,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原子城的前身。李勇尹耀增提供
年的青海民族大学前身青海省人民公学校园。青海民族大学供图
如今的青海民族大学校园全景(年7月8日摄)。青海民族大学供图
上世纪六十年代达日县黄河大桥。达日县委组织部供图
如今的达日县黄河大桥。本报记者张浩摄
医务人员对小学生进行体检。达日县委组织部供图
如今,达日县经常性开展体检义诊活动。本报记者张浩摄
年兰青线通车,结束了青海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铁路公司机务段供图
年10月,西宁机务段职工擦拭解放型蒸汽机车。
藏族同胞登上第一列西宁-哈尔盖的客车。资料图片
年9月8日,中欧班列首发。
高铁上高原。
今日的龙羊峡水电站。通讯员安普荣摄
龙羊峡水电站建设时的场景。通讯员肖玉珍供图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