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让野生牡丹走向烟火人间

克白灵苏孜阿甫片价格大概是多少 http://pf.39.net/bdfyy/bdfhl/140219/4340651.html

赵孝庆在山间寻觅野生牡丹

赵孝庆介绍牡丹寻种故事

“种”是产业发展之源。历史上,菏泽一代代牡丹从业者致力于牡丹新品种的开发和引进,赵瑞波、赵邦宁、赵孝庆、赵孝知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一株株牡丹,在一代代菏泽牡丹人的努力下,从深山老林走向烟火人间,绽放着傲然于世的生命,展露着万紫千红的色彩。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搜集、繁育牡丹品种的过程中,老一辈从业者矢志不渝的品质、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将泽被后世,成为后来者开拓进取的指针。

率先发现野生黄牡丹群落

“40多年前,我们听说在云南、西藏的高海拔地区有野生黄牡丹,非常高兴,下决心去寻找。后来,我和同事赵孝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些狭叶牡丹。”已届耄耋之年的牡丹专家赵孝知回忆说,“到了秋季,我们想方设法把它们引种到菏泽,但因经验不足及地域环境的限制没能存活,留下了遗憾。现在能看到野生牡丹原种在菏泽开花,我从心里乐开了花。”

赵孝庆、赵孝知同为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牡丹芍药品种审定委员会(七人小组)委员,是闻名全国的牡丹专家。业内人士将他们称为新中国历史上发现野生黄牡丹群落的“第一人”。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他们讲述了那段激动人心的往事。

“年,我去北京参加中国花卉进出口会议。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说我国牡丹产业发展很快,新品种培育很多,但至今还没有真正的黄色品种,如果能培养出真正的黄牡丹就好了。”5月12日,赵孝庆回忆,“回菏泽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培育出真正的黄牡丹?只有找到真正的野生黄牡丹,才能杂交出真正的黄牡丹品种。哪里有野生黄牡丹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请教植物学家,查找资料,结果在《云南植物志》上看到了云南紫牡丹和黄牡丹,这才下决心去云南考察野生黄牡丹。”

赵孝庆时任赵楼特产队(赵楼牡丹园)技术组组长,就代表众多技术员向原菏泽县赵楼公社赵楼大队写了去云南考察的申请报告,最后获得批准。

据赵孝知回忆,年“谷雨”前后牡丹花开之时,云南省下关市洱海公园的工程师毛品一,在回烟台老家探亲时,顺路到菏泽考察牡丹、芍药,准备秋后引种到洱海公园。闲谈中,说到中国的黄牡丹“姚黄”不黄时,毛品一提到:“我在编写《云南植物志》时,曾经到丽江、中甸林区考察,发现那里有纯黄色和墨紫色的野生牡丹。”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赵孝知便指着办公室里悬挂的中国地图上内蒙古自治区的那一片浅黄色问:“有这么黄吗?”毛品一说:“比这黄得多,就像黄菊花、向日葵的花一样黄。开紫色花的与你们的‘黑花魁’‘烟龙紫珠盘’颜色差不多。花朵能开5厘米左右,花期在6月中下旬。”赵孝知回忆,这是他第一次听说有这么黄的牡丹,于是决定去云南考察。

当年6月份,云南中甸、丽江的野生黄牡丹开放的时间到了。赵孝庆、赵孝知开了介绍信,带上路费和每天补助3元的生活费,日夜兼程六天六夜终于到了云南昆明。随后两人跋山涉水,从大理到楚雄、下关、建水,凡是传闻有野生黄牡丹的地方都找遍了,却一直没找到。

连日的奔波和高山反应把身体击垮了,赵孝庆、赵孝知不得已回到昆明休整,谁知不经意间在昆明的药材市场见到了一枝开着小黄花的狭叶牡丹,这正是他们苦苦寻找的云南野生黄牡丹。

赵孝庆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赶紧询问贩卖药材的当地人。他们说是从楚雄深山里采的。于是他们赶往楚雄,请当地人当向导,从天不亮爬到天黑,终于在海拔多米的地方,找到了大片的云南野生黄牡丹群落。

此次云南之行,来回用时一个半月,二人几乎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付出了艰辛,收获了甘甜。

专家们说,他们是新中国历史上发现野生黄牡丹群落的“第一人”,为牡丹的引种和杂交育种奠定了基础。

菏泽专家远赴云南考察野生牡丹的举动,立即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赵孝庆、赵孝知在山东农学院中国著名牡丹专家的陪同下,到北京中科院植物所、北京卧佛寺植物园等单位作了朴实而精彩的考察报告,受到好评。

以同样的毅力和激情,赵孝庆成为发现西藏大花黄牡丹原产地的第一人。

时隔多年,回忆这段往事,赵孝庆仍然激动不已:“3米多高、漫山遍野的黄牡丹种群,让我们看呆了,光拍照就用了20多个胶卷。”

菏泽专家在四川发现牡丹“新成员”

“我们那次发现的野生牡丹,是在四川贡嘎山海拔余米的山上发现的。”5月12日,说起年春夏之交在四川考察野生牡丹的经历,赵孝庆回忆说。

那一年,由中国牡丹界泰斗李嘉珏、赵孝庆等人组成的野生牡丹考察队,奔赴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进行野生牡丹考察。

赵孝庆介绍,那次发现的野生牡丹花是红色的,初步判断为四川牡丹的亚种或变种,被他们称为四川红牡丹。赵孝庆说,从实地考察来看,四川牡丹亚种的花期要比四川牡丹原种的花期晚20天左右。李嘉珏称,四川牡丹亚种的发现为四川牡丹的分类和分布研究拓宽了思路。

远赴四川考察野生牡丹,对赵孝庆来说不是第一次。年五六月份,经过多年锲而不舍的探索,赵孝庆在四川地区发现两个牡丹原种,即中华白牡丹和中华黑牡丹。

“当时,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国内外文献资料中,还没有在上述地区发现牡丹的记载。”赵孝庆说,“两个新牡丹原种的发现,扩充了中国牡丹基因库,为牡丹大家庭增添了新成员,为中国牡丹的扩繁育种、观赏、药用、食用增添了更多可行性。”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曾经在赵孝庆的办公室见到了中华白牡丹和中华黑牡丹的照片、标本。这两种牡丹与我们常见的牡丹在外形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常见牡丹叶片较圆,中华白牡丹和中华黑牡丹叶片较细、较长、较尖;常见牡丹一枝开一花,而中华白牡丹和中华黑牡丹一枝开五花,花为单瓣、色深;常见牡丹果荚为五瓣,而中华白牡丹和中华黑牡丹果荚为两瓣。

“成熟的中华黑牡丹色泽较深,比我们常见的黑牡丹颜色更黑,通过杂交育种对于解决观赏牡丹‘黑牡丹不黑’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赵孝庆说。

一代代牡丹人薪火相传

在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赵楼社区,至今还流传着赵邦宁等牡丹前辈跋山涉水、寻找牡丹新品种的感人故事。

在曹州牡丹园西大门南侧,有一处不太醒目的建筑,这里便是赵楼牡丹研发中心。研发中心墙上悬挂着一幅幅图片,仔细查看,全是菏泽赵楼历史上出现的著名牡丹专家,有照片也有画像。

记者注意到,左侧墙上有这样一幅图画,画中篱落疏疏、柔梢披风,篱笆墙内,一名中年男子手持花锄在侍弄牡丹,旁边放着两只木桶,应该是用来为牡丹浇水的。这名男子便是赵楼乃至菏泽历史上著名的牡丹花师、花商赵邦宁。

历史上,曹州牡丹的起源、花农们对牡丹的珍视,往往是因为它的经济价值。牡丹根皮可入药,花农们辛苦忙碌几年,培育出的牡丹根皮可以出售,以维持生计。一代代曹州花工、花匠从未忽视过对牡丹品种的开发和引进。

牡丹培育,除了辛劳,更得用心。赵邦宁生于清朝道光年间,是曹州著名的花师和花商。赵邦宁走南闯北,四处销售牡丹,在此过程中,不忘搜罗牡丹名品。他到北京卖花时,用曹州牡丹、木瓜、耿饼换回数棵牡丹名品,然后精心栽种到自家花园中。几年后,他用交换回来的牡丹种子,栽种出两棵牡丹。一棵命名为“黑花魁”;后人为纪念赵邦宁为这棵紫色牡丹付出的辛苦和代价,便把另外一棵牡丹命名为“邦宁紫”。这棵牡丹随后繁衍盛开,远近闻名。“邦宁紫”,花初开紫红色,盛开浅紫红色,瓣边粉紫色,皇冠型。

在赵楼牡丹历史上,还有一位与赵邦宁一样,为家乡牡丹发展繁育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他就是赵楼赵氏七世祖赵瑞波。

赵瑞波是老中医,医治病人要用到丹皮,于是跟牡丹结缘。

据牡丹专家赵孝庆介绍,年,赵瑞波的弟弟在山西平定州作知州,赵瑞波去看望弟弟,由于条件艰苦便一路行医赚取生活费用。从山西返回的时候,他一边行医一边采集中药材。在路过秦岭时,他采集了大量牡丹苗和种子,费尽千辛万苦带回菏泽,丰富了菏泽牡丹品种资源圃。那时洛阳经金、元两代战乱袭劫,牡丹陷于衰败,几乎绝迹,但在乡间,却还保存了二乔、姚黄、魏紫等十多个上色品种。他又不辞劳苦,长途跋涉,去洛阳取回十多个新品种。

生命不息,追梦不止。中国广袤的大地承载着一代代菏泽牡丹人薪火相传的足迹。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揭示了一株牡丹从深山老林走向大邑都市的秘密。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姜培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1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