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像爱护眼睛一

本刊特约记者贾丰丰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的泽曲,是黄河上游地区重要支流之一(图/《人民日报》记者贺勇)

8月的三江源,天蓝云白,水草丰美,生机勃发。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4%。该区域是亚洲乃至世界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三江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每年为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周边国家提供多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是数亿人的生命之源,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三江源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是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华水塔”保护工作。年8月,建立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年1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10月,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20年间,“中华水塔”保护实现了三个跨越,迈上了三个台阶,范围不断优化,措施不断完善,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从单纯保护生态转向全面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阶段。

大范围大力度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日益彰显

8月,地处三江源核心区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迎来了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刻,坚定不移做好“中华水塔”守护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深入到当地干部群众心中。

清晨,果洛州达日县吉迈镇垮热村的草原管护员才多赶着牛羊,开始了一天的放牧。

望着绿如丝毯的草场,才多深深感慨:“以前我们牧民挣钱大多靠养牛羊,每年盼着雨水好草长得多能多出栏,但是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和黑土滩扩张,养活牛羊越来越难。如今经过生态修复,曾经退化的草场,牧草长到了30厘米高,牛羊长得越来越好,已经有不少客商预订。”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后,园区内的生态环境得到系统性的保护与修复。在治理黑土滩的过程中,达日县综合应用混播种草、配方施肥等多种农艺措施,恢复退化草地的植被,使草地生态功能得以改善,生产力明显提高,曾经困扰畜牧业发展的草畜平衡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此外,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吸收牧民群众从事草原生态管护,由草原的利用者成为保护者。

如今,才多有出售牛羊和管护员工资两份收入,他说:“好生态和好日子,就像糌粑和酥油一样密不可分。”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高寒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发育和保持着原始、大面积的高寒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也是我国面积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

这里广泛分布冰川雪山、高海拔湿地、荒漠戈壁、高寒草原草甸,生态类型丰富,结构功能完整。该区域是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记录有野生维管束植物余种、种子植物50科种,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种,雪豹、藏羚羊、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4种,陆生脊椎动物72科种,鱼类40种,是我国32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年,通过中央财政国家公园补助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渠道,累计投入38.71亿元,支持实施黑土滩治理、退化草原改良、荒漠化土地防治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余个,注销矿业权50余宗,建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开展重点湖泊生态综合监测。

通过综合施策,三江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现整体提升,林草覆盖率达到74%以上,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不到20%增加到8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年达到61.9%,较年提高4.6个百分点,湿地植被覆盖度稳定在66%左右,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三江源头年均向下游多输出58亿立方米的优质水,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流域水供给能力基本保持稳定,地表水水质稳中向好,长江、黄河、澜沧江出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

藏羚羊的数量由最少时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雪豹、藏原羚、藏野驴种群也恢复到只、6万只、3.6万多头,过去难得一见的金钱豹、欧亚水獭、兔狲、藏狐、白唇鹿、野牦牛、黑颈鹤等也多次出现,整个生物链基本形成良性循环。

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局面初步形成

带上糌粑肉干、骑着摩托车,伴着清晨明媚的阳光,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乡生态保护管理站负责人加羊多杰,带领保护站的生态管护员开始了一天的巡护。

“进入7月,正是黑颈鹤、红脚鹬等珍稀鸟类带雏鸟觅食活动的季节。”加羊多杰指着不远处湿地中的黑颈鹤一家,欣慰而自豪地说,“我们生态管护站为黑颈鹤搭建了个新家。去年统计过一次数据,黄河乡境内黑颈鹤的数量从只增加到了只,繁殖率也从20%提高到了90%左右。”

网格化巡护、卫星遥感+人工核查、不分季节的常态化巡护模式……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时,32岁的加羊多杰自愿申请成为生态管护员。加羊多杰说:“国家的公园,也是我们的家园,国家对生态这么重视,我也想参与其中,把生态保护工作做好。”

三江源地区经济结构单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任务繁重。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以来,青海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进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绿色发展、和谐稳定有机结合,协调联动,强化生态管护政策支撑,让更多的园区牧民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为老百姓广泛受益的德政善举。

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的设立,让更多牧民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包括民族生态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得到尊重,保护了广大牧民世代生存的家园,群众对国家公园的认同感明显提高。同时,“生态管护+基层党建+精准脱贫+维护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六位一体的生态管护模式,让生态管护员参与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中,成为农牧区振兴的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进一步补上了乡镇工作人员不足的短板,推动了牧区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

通过在全国率先设置国家公园“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三江源国家公园引导2.3万名牧民放下牧鞭,从草原利用者成为生态保护者,年均获得工资性收入1.2万—2.1万元。开展野生动物与家畜争食草场损失补偿试点,落实补偿资金近0万元,有效弥补了农牧民的经济损失。在园区内53个行政村成立村级生态保护专业协会,发挥村级社区生态管护主体和前哨作用,开设“三江源生态班”,加强产业扶持公益培训,引导牧民群众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等形式开展家庭旅馆、牧家乐、民族文化演艺等经营项目,促进了减贫就业,农牧民年均收入增长10%以上。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坐拥“两江之源”,是澜沧江、当曲河的发源地。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全区处在杂多县境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壮美天成的自然风光、源远流长的游牧文化、洒脱飘逸的土风歌舞、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共同构成了杂多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格局和品质。近年来,杂多县依托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机遇,不断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杂多变成美好现实。

剩余31%未读最低0.32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9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