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扣子时视”。
上次我们说到,年京曼巴从北京出发,经西安辗转到达西宁,停留学习数日后正式进军青海果洛。
这次行军的主要路线为西宁—贵德—同德,三渡黄河,直达果洛中心地查郎寺,全体人员随大队人马走主线。
在当年的条件下,出发前做好充足的装备和补给是必须的。每人的装备包括马匹、马鞍、马叉子、马褡子、老羊皮大衣、狗皮褥子、毡靴、雨衣等。
临走前,京曼巴和所有人一样,每人一袋烘焙好的“面大豆”,就是发面切成小方块后,再用炉火上下烤熟,是当时的方便食品,有点像今天的“馍豆”;另外一种就是尕面片,烧一锅开水,大家围站一圈,一起往锅里揪面片,面片是提前抹油的,煮熟了连汤带面捞一碗,加些盐、辣子面就可以吃了;到达目的地后才挖沟、埋锅蒸馒头或米饭,副食只是些干货,一路没有瓜果蔬菜,但有时能买到牛羊肉。
西宁到达日县查朗寺共行军35天,一路上风餐露宿,前一阶段住帆布帐篷,后来住半地下室。
年7月,队伍经过贵德县以后,便进入了茫茫草原。脚下无路,过河无桥,高原缺氧,步履维艰。
医疗器械和药品只能由草原之舟牦牛驮运。马匹是队员们最好的朋友,人人都爱护。“上山不骑马,下山马不骑,平地拉着走“,是当时的口号,因此一路上多数靠步行。“垃吉山“是拽着马尾巴上去的,翻越山顶时,有经验的老同志说有瘴气,快点燃香烟凑近马的鼻孔,防止中毒;过小河时半高筒的雨靴里灌满了水,只能过了河再把水倒出来。
特别是三渡黄河,困难重重、历历在目。一渡:贵德县过河,用船搭建浮桥,人、马、牛和物资一起渡过;二渡:拉加寺前的黄河,深浅不明,牛、马被赶下河游过去(为了引导马匹浮水,一位解放军战士还牺牲了生命),那个深度只能看见牛、马的头,队员和物资另外乘羊皮筏子,由有经验的水手划桨掌握方向,斜着漂到对岸;三渡:由向导骑马引领,走河底的沙梁,河水已经没过马背和马鞍上装被褥的马褡子,队员们的双腿都浸在水里,裤子全部湿透。必须小心翼翼摸索过河,路线一旦走错,将面临被冲进黄河的危险。这三渡的惊险,至今记忆犹新。
8月4日,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行军,工作团终于到达果洛腹地——达日县查郎寺周边,并受到当地头人和牧民群众的隆重欢迎,欢迎队伍长达数里。
工作队进驻后,京曼巴是怎样开展工作的,我们将继续探寻,有哪位朋友身边的长辈,有类似经历的,也期盼他们一起追忆和分享。
我们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