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嘎旦村,平川洼地与村庄紧紧挨着。几百顶蓝色的帐篷在广阔的草原上格外醒目,一面面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
玛多县玛查理安置点航拍图(5月23日11时拍摄)
记者史凯摄
“把搭好的帐篷往边上移,中间空出来。快来,搭把手……”5月23日9时许,一个瘦高的身影扯着嗓子喊道。
循声望去,8名武警官兵分别站在帐篷周围,白色手套上满是杂草。他们有的俯下身连接杆子,有的调整帐篷骨架的外形,有的身体后倾,拉动帐篷四角,有的绑着钢丝绳加固。
“一、二、三,起!”随着大家齐声呐喊,一顶蓝色的帐篷很快搭了起来。这时,十几名牧民迅速上前,合力将帐篷抬到了不远处的安置区。
武警青海总队果洛支队副支队长谢斌说,当天他们的任务是在安置点搭帐篷。“搭一顶帐篷需要8个人花6分钟至8分钟时间。22日晚上,因为天黑看不清,搭建了一部分,23日早上速度快了很多,这会儿,已经搭好了20多顶。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把送来的顶帐篷全部搭起来。”谢斌说。
5月23日,玛多县震后最大安置点噶旦村安置点,武警青海总队果洛支队官兵安装帐篷。记者邓建青摄
“同志,这是我们买的手套,你们换上吧。”在搭建帐篷时,有当地牧民为武警官兵送来手套。“谢谢大姐,我们都戴着呢,您给有需要的人吧。”武警官兵说。
这名牧民告诉记者,她来自玛多县勒那村,接到搬进帐篷里住的通知后,他们一家一大早来到现场,看有什么能帮上忙的地方。
“目前,我们一家人都搬进了帐篷,褥子已经铺好了。准备打点水,烧水做饭。”这名牧民说。
5月23日,玛多县震后最大安置点噶旦村安置点,扎陵湖乡党员群众搬运帐篷材料。记者邓建青摄
玛多县玛查理镇党委书记贡却仁增介绍,地震发生后,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组织好各乡镇基层党支部党员代表,到安置区服务。
“22日晚气温比较低,我们在当地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的帮助下,连夜搭建帐篷。截至23日5时许,已搭建好了多顶,安排了多户牧民入住。但帐篷的数量还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同几个乡镇的负责人商量后,我们决定23日把所有的帐篷都搭建起来。”贡却仁增说。
5月23日,玛多县震后最大安置点噶旦村安置点,斑马县、达日县、玛沁县等地公安民警赶到噶旦村搭建帐篷。记者邓建青摄
“这里的帐篷分为12平方米和20平方米大小两种,分别能住10人和20人,我们将按照帐篷的大小,分批安排牧民群众入住。后期帐篷的数量还会增加。”贡却仁增说,当天他们组织了玛查理镇、扎陵湖乡和黄河乡的生态管护员,帮助搭建帐篷和清理垃圾。
贡却仁增说,截至23日12时,安置区已经搭建了顶帐篷,还有60顶在搭建中。为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专业人员还没有排查房屋隐患前,居民们暂时在安置区生活。
“目前已经为22日晚入住的群众解决了用电问题,23日电力部门会给所有的帐篷通上电。此外,这次水源地没有受影响,牧民吃水能够自己解决。如果他们遇到别的困难,我们也会第一时间帮助解决。”贡却仁增说。
记者/李延绯
来源:西海都市报
本文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