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庆祝果洛建政65周年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州全国媒体果洛行”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启动。上游新闻(报料s)应邀和十余家主流媒体一道,走访果洛州6个县,感受果洛州的巨变。
本次活动由果洛州委宣传部、果洛州民族团结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新闻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青海分公司承办。
▲年保玉则湖。果洛供图
雪山草原,风景如画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之间,与甘肃、四川相连。总面积7.6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米以上,高寒缺氧。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果洛自治州全境被列入全国最大的自然环境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
果洛于年解放,年建立自治政权。果洛州现辖6个县总人口18.56万人,藏族人口占91.86%,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经济社会发展最滞后、单一民族成份比例最高的自治州。
果洛境内群山起伏,有海拔米的阿尼玛卿峰和海拔米的年保玉则峰。古称柏海神湖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点缀其间,更有拉加、白玉、查郎等名刹古寺和人文景观。
果洛还有红军长征时留下的革命足迹,班玛县建有红军沟纪念馆。
▲阿尼玛卿峰。果洛供图
村村通公路网络入户
在果洛州,牧民们的主要收入主要来自畜牧业和挖虫草。久治县索乎日麻乡章达村村主任桑世杰介绍,村民分布在章科沟、久囊沟、夸青沟等三地,最远的距索乎日麻乡政府65公里。全村可利用草场面积39.02万亩。全村总人口为户人,人均拥有草场面积为亩。
当地只有冬夏两季,6-10月为夏季,其余为冬季。夏季时牧民们带着帐篷赶着牛羊进山放牧,冬季时牧民们回到冬季牧场旁边的定居点过冬。
畜牧业是村民收入的主体,全村存栏各类牲畜头,适龄母畜占总牲畜的54.9%,牧民人均占有牲畜15.4头只匹。采挖虫草贝母等中药材是牧民副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依靠每年出栏的牦牛和挖虫草,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元。
▲牧场里的牦牛。摄影/上游新闻记者范永松
随着异地搬迁、美丽乡村、人畜饮水、国家电网、光伏电站、通讯塔、通村公路的陆续建成,曾经“与世隔绝”的章达村现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游新闻记者看到,在牧民冬季定居点,牧民的砖瓦房都是由政府投资修建,村里通了电和网络光纤,可以上网和看电视。村边草地上,14岁藏族少年豆阔加一个人玩着足球,在远离城市的山沟里,倚靠网络,他可以同步知道外面的欧冠足球比赛结果。
村边摆放的数千平方米的太阳能电池板,实现了夜间公共区域照明,村里还建有公共厕所。村里不仅有寄宿制小学,八成的村民家里都购买了汽车。
▲村边摆放的太阳能电池板。摄影/上游新闻记者范永松
村民才保说,随着交通方便和电力使用,村民们的饮食习惯也越来越多元化,接近城市的生活习惯,以前只吃糌粑酥油茶,现在也可以煮饭,增加了米面油等,还可以炒菜。
久治县智青松多镇党委书记代乐华旦介绍,全镇有户牧民,户均拥有牧场亩以上。牧民们的收入除了依靠畜牧业和草场药材,还有国家的退牧还草以及禁牧政策补助。
代乐华旦介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牧场黑土化,牧场不能过度放牧,如果减少放牧的数量,国家每亩补助1.5元;如果禁牧,每亩牧场补助10.2元,由于拥有的牧场面积大,这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目前全镇人均年收入接近万元。
▲智青松多镇藏文寄宿制小学。
15年义务教育全免费
更大的改变来自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帮助和扶持下,果洛州已经从年实行15年义务制教育全免费,牧民的孩子从4岁开始,就可以送入当地寄宿制学校生活学习,直到高中毕业,全部免费,每年惠及全州多孩子。
果洛州九治县智青松多镇藏文寄宿制小学,是镇上唯一的全日制小学,有教职工84人、学生人,除了小学,还有三个学前班,学生里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15岁。校长许宗军介绍,因学生都是来自周边牧区牧民家庭,全校都实行寄宿制。
这个学校还实行了藏语、汉语、英语等三语教学。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校开设了多个兴趣班,不仅有美术课、音乐课、手工课、电脑课、棋牌室,还有城市孩子才会接触的机器人课,所有硬件一应俱全。
上游新闻记者在机器人活动室看到,学生们已经学会组装电动机器人,可以遥控简单的飞行器,还可以使用3D打印机打印东西。
许宗军说,牧民的孩子只要进入学校都是全免费的,学校有29名保育员,不仅免费提供伙食,还免费提供床单校服,每周有生活老师为孩子们统一清洗床上用品。孩子们生活和学习都得到完全照顾,解除了牧民们的后顾之忧。
▲达日县黄河谷地。果洛供图
民族团结教育深入校园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爱我中华爱我中华。”6月14日,在达日县民族小学,当多名藏族小学生用普通话整齐地合唱《爱我中华》时,清脆嘹亮的歌声让人震撼。
达日民族小学是半寄宿制学校,全校学生有1多人,是果洛州最大的小学。但在去年,他们干了一件大事:组织1名学生用普通话齐声高唱《爱我中华》和《大中国》,创下全青海的纪录。
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一直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六年级二班的学生特吉拉毛写到:“单靠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在久治县智青松多镇寄宿制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被安排在每一个细节中。校长许宗军介绍,为了增加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每一个传统文化节日,学校不仅推出介绍展板,还发放实物,比如端午节会给每个孩子送粽子,让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历史文化。
▲达日县民族小学学生齐声高唱《爱我中华》。摄影/上游新闻记者范永松
汉藏团结的“雪山精神”
6月12日,上游新闻记者走进雪山乡政府三楼一个特殊的纪念馆,展柜里展示了修路的各种工具,墙上用图画再现了修路的过程。大厅中央,一尊戴眼镜的铜色半身人物雕塑身上披满了洁白的哈达。
雪山乡乡长旦正才让介绍,这尊塑像是雪山乡群众自愿捐款为已离世陶振华修建的,“没有陶书记,就没有雪山乡的今天。雕塑上悬挂的哈达至少有上千条了,我们都收藏起来了。”
▲陶振华雕塑。摄影/上游新闻记者范永松
雪山乡位于海拔米的阿尼玛卿山下,平均海拔米。由于地势险峻,上世纪七十年代,距离玛沁县城86公里的雪山乡是全县唯一不通公路的地方。其中东青沟乡到雪山乡的54公里不通车,骑马往返需要走七八天。若遇大雪封山,要与外界隔绝半年。
年,抗美援朝退伍老兵陶振华接任玛沁县雪山公社书记,他下决心修通这段东雪公路,打通与外界的联系。他的决心也得到当地藏族群众的支持。
这段路地形非常险峻,一侧是险峻的高山,怪石嶙峋;一侧是几十米深的沟壑,河水肆意奔流,荆棘密布。
年,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走访,陶振华带人完成了实地勘测,对东雪公路大致走向、开山凿石、爬坡弯道等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对水位线进行了标记。年5月1日,东雪公路正式开工,陶振华便带领40名藏族同胞开始修路。
▲雪山乡修路时使用的工具。摄影/上游新闻记者范永松
旦正才让的父亲仁青加当年也参与了修路。仁青加说:“牧民根本不会用铁锹、锄头这些农耕工具,都是从零开始学。修路也没有具体分工,铺路修桥一起干。”
50多公里的公路,陶振华带领藏族同胞用时四年修通,且无一人伤亡。年国庆节,雪山乡通往外界的道路终于打通,结束了不通公路的历史。
路通了,改变了雪山乡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雪山乡有了第一台电视机;上世纪九十年代,乡里有人骑上了摩托车,家家户户开始盖新房;进入二十一世纪,越来越多的牧民家买了小汽车。年,高速公路通往了雪山乡。
旦正才让说,雪山乡的人均收入也从修路前的人均元猛增到现在的1.5万元,雪山乡也成了果洛州最富裕的乡镇,今年将实现整体脱贫。
如今,陶振华带领群众修路的精神成了象征民族团结的“雪山精神”,纪念馆成为雪山乡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上游新闻记者范永松发自青海果洛